治安防范
位置: 首页 > 安全防范 > 治安防范 > 正文

远离校园贷

作者:   时间:2023-01-06   点击数:

远离校园贷

 

校园贷、虚假办理贷款乱象的报道屡见不鲜,一些不良网络借贷平台诱导学生过度消费而陷入“高利贷”陷阱,导致学生背负巨额债务,甚至酿成悲剧。

201796日,教育部发布明确“取缔校园贷款业务,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。”为了防止校园贷变种卷土重来,大家要提高警惕和辨别能力,避免身陷校园贷的陷阱。

【案例1】大学生小郑迷上了网络赌球,他先后通过某借贷平台共计借款6万元,这笔钱利滚利,小郑无力还款。借贷平台宣传贷款“无利息”,实际他们巧立名目,偷换概念,将利息换成了所谓的手续费、违约金、迟延履约金等,高出国家规定的银行利率的几十倍。小郑走投无路,偷偷用28名同学的身份信息去贷款还债,同学陆续收到催款电话,知道了自己的身份信息被小郑用来贷款。最终,欠款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,变成了60多万元。小郑不仅要偿还巨额贷款,还面临着来自家庭和同学的压力。

【案例2】大二女生小吴,是学校社团成员。社团在搞活动需要经费,社团负责人外出拉赞助时遇到一名男子,承诺每找一名学生注册贷款APP,就给社团提供800元经费。社团负责人觉得只是注册这么简单就能拉赞助,于是找来小吴等8名同学按对方要求,分别在“名校贷”、“趣分期”办理注册。之后,小吴等8名同学收到欠款信息,发现有人用她的账号贷款购买了一款近6000元的苹果手机。

 

【安全提示】

1.要主动学习金融知识,了解校园贷的危害,提高对金融诈骗和不良借贷的防范意识;要提高辨别校园贷、套路贷等新形式非法贷款的能力,谨防落入各类变相校园贷的欺诈陷阱。

2.不轻信各种贷款业务的宣传和推介,不使用“校园借贷平台”,不办理“网上贷款”与“小额贷款”,一旦贷款,极易引发高利贷、过度借贷、诈骗贷、套路贷等严重危害。

3.树立正确的消费观,要理性消费、科学消费,勤俭节约,量力而行,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消费,拒绝过度消费、超前消费、高消费,切忌享乐和盲目攀比的心理。

4.要谨慎使用个人信息,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,提防个人信息被他人冒用或从事其他不法借贷行为。

5.当经济遇到困难或临时性资金需要时,应跟家长沟通,说明情况寻求帮助,或通过补助、勤工俭学等正规渠道合理解决,不要向任何贷款机构、平台借贷,防止陷入借贷风险。

6.如果陷入不良网贷,遇到还款压力或遭遇暴力催债等借贷问题时,应及时向家人、学校寻求帮助,必要时向警方进行报警,切勿采取冒险或极端方式解决问题。

地址: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:050061

版权所有 © 河北经贸大学安全工作处

手机版